找到相关内容204篇,用时6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戒持戒不是拿著戒尺去衡量他人

    后果实在严重!我们发心到佛寺帮忙为自己培福,固然很好,若贪念不除或不明因果,损坏或任意取用,则有损自己的发心!   总而言之,戒是拿来省视自己,是拿来规范自己的!末法时代持戒、护戒、倡戒,佛之弟子人人...

    行因

    道德|戒律|学戒|持戒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2037151702.html
  • 福尽而死是真理 故当惜福少享福

    百无一用。从结果来看,这不是爱护子女,而是毁掉子女。因此,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。   我们都是大乘修行者,应当念念关怀众生的苦难。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时,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连饭都吃不上,为什么不能省下...

  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

    |命运|惜福|消费主义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1385918183.html
  • 重庆华岩寺召开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佛教大会

    。我们学习佛教,礼佛,培福是明白了因果。佛学是非常透彻,完整,真切的,接受的是宇宙,生命的意义。明因识果,因上精进,果上随缘。人心和善,就是社会和谐的根源。 道坚法师最后作总结性的发言,称赞...

    重庆华岩寺

    |重庆华岩寺召开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佛教大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9/14284829590.html
  • 基因优生的唯识心理法则

    的法则。  人生不但要善待本生,还要为来生做好充分保险储备,人本生要知福、惜福、培福,还要种福。人,不仅要创造身外的财富,也要积累心内的财富(智能、慈悲);不但要有本生的财富,也要积累来生的财富(功德...

    黄祖相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4150242.html
  • 依同修之嘱谈慈悲喜舍

    如是呢?有的人认为净土宗的人不必去布施培福,只专修净业,念一句佛号就可以了。其实这是大错的,佛在经中广宣布施、持戒等功德,你如不去做,而只专想以一句佛号就成就,那么你岂不是聪明过释迦佛了吗!既便净宗再...

    陈士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3150788.html
  • 觉真法师语录

    是对人生的无知,对生命的无知。归根到底,是对自心的无知。 为善使人知,这叫阳善。阳善易得名,今天就叫知名度。知名度一高,名高福消,若不培福造福,这知名度的“名”也会变质。为善人不知,这叫阴德。阴德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32753895.html
  • 对沙弥教育的一点看法

    但沙弥虽小不可轻,而且更重要的是沙弥阶段是成为如法比丘不可或缺的教育期。这一期间最适宜施设各种教育法:服劳以消业障培福报,听从差遣以伏慢心,严格依律行持以铸成其生命内在的僧格。而比丘阶段则无法使用这样...

    乘一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24956827.html
  • 谈寺院规章制度的建设

    经忏的人,靠他们是靠不住的,因为他们有他们个人的目的,他们不一定会为你寺院的前途发展考虑。他们或者是为自己培福,或者是为了使死亡的亲属能到好的地方去,超度完这些人全走光了,没有给寺院提供一点弘法及管理...

    傅味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75862403.html
  • 生命的省思

    当时时常有大专同学来精舍读书、培福,我基于想结缘的心,偶而和他们聊聊天,发现他们正处在我过去青少年那段迷惑的时期,那时我极乐于以佛法来帮他们解决,于是开始我三年极热忱、极卖命的辅导过程。当我遇到瓶颈时,...

    永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75267755.html
  •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

    缘起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  黄国达   一 人生的际遇与应对方式   人生的际遇千差万别,当遇到逆境、困境时,有些人怨天尤人,有些人自暴自弃,有些人算命、改运、求神、求加持,有些人逆来顺受、忍耐痛苦,也有些人不屈不挠、积极奋斗。身处顺境、乐境时,有些人骄慢自负、盛气凌人,有些人奢侈浪费、贪得无厌,有些人却可以知足常乐、惜福培福、谦冲为怀不自满。   一个人的应对方式,与他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...

    黄国达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2469236.html